0 0
你有 0件商品 在購物車

【選購指南】 一台桌上型電腦有哪些主要零件 ? 新手也能懂的電腦結構介紹

對於剛踏入電腦世界的新手來說,「桌上型電腦裡面到底裝了什麼?」可能是一個大哉問。別擔心,今天就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認識一台電腦的基本零件,讓你從零開始也能輕鬆了解!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1. 中央處理器(CPU)– 電腦的大腦

CPU 是整台電腦的核心,就像人類的大腦一樣,負責指揮、計算、控制所有運作。

你在電腦上做的每一件事(打字、上網、看影片)都需要經過 CPU 的處理。

常見品牌:Intel、AMD

常見規格詞:核心數、時脈(GHz)、快取記憶體

Intel Core 功能代號

代號   功能描述
K   已解鎖可超頻
F   無內建顯示核心
S   特別版本
T   電力最佳化的生活方式

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. 主機板(Motherboard)– 所有零件的聯絡中心

主機板是所有零件的「集合點」,CPU、記憶體、顯示卡、硬碟、電源…通通都會接在這塊板子上。可以說沒有主機板,電腦就無法組起來。

小知識:不同 CPU 有不同的主機板插槽,要搭配得正確喔!

這些不同選項讓您可以購買各種價位的產品,同時仍能發揮 300 系列晶片組的優勢。

 Intel 晶片組系列之間差異的簡要剖析:

z系列 具有「K」字號的CPU可超頻 最多24個PCIe通道 最多配備6個USB 3.1 Gen 2連接埠
H系列 不支援超頻 最多20個PCIe通道 最多配備4個USB 3.1 Gen 2連接埠
B系列 不支援超頻 最多20個PCIe通道 僅適用USB 3.0 連接埠

 

外型規格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3. 記憶體(RAM)– 暫時儲存資料的空間

RAM 是「短期記憶」,當你開啟很多程式或網頁時,RAM 負責把資料暫時記住,讓切換動作變得更流暢。

RAM 越多,多工處理會更順。現在基本建議:16GB 起跳,32GB 更穩定

DDR代表什麼 ?

DDR 為雙倍資料速率的縮寫。DDR 記憶體在時脈信號的上緣與下緣(因此每個週期兩次)皆會向處理器傳輸資料。

DDR4 DDR5 比較

  DDR4 DDR5
預取 每記憶庫位元 16 - 位元
資料速率 (MT/s) 2133 - 5100  3200 - 6400
傳輸速率 (GB/s) 17 - 25.6 38.4 - 51.2
電壓 (V) 1.2  1.1 

 

DDR5 記憶體帶來更高的通道效率、提升功耗管理、最佳化效能,以因應次世代多核心運算系統。

DDR5 推出的速度能提供近乎於 DDR4 兩倍的頻寬。它還能在不降低更高速的通道效率的情況下擴充記憶體效能,且這些成果不僅體現在測試中,更體現在真實使用情況中。

記憶體並非相容於所有主機板

一般來說,主機板在生產時僅支援一種記憶體類型。

因此,您都無法將 SDRAM、DDR、DDR2、DDR3、DDR4 或 DDR5 記憶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4. 儲存裝置(SSD / HDD)– 儲存所有資料的地方

這就是你放照片、影片、遊戲、系統的地方。

 • HDD(傳統硬碟):便宜、容量大,但速度慢

 • SSD(固態硬碟):速度快、開機快,但價格稍高

DDR4 DDR5 比較

  SSD HDD
含義 SSD 表示固態硬碟 HDD 表示硬碟機
運作方式 SSD 將資料存放在電子電路上 HDD 將資料存放在機械移動的磁盤上
讀取程序 SSD 控制器尋找正確的位址並讀取其電荷 HDD I/O 控制器會傳送移動致動器臂的訊號。讀/寫磁頭接著會讀取電荷
寫入程序 SSD 會將資料複製到新區塊,然後清除舊區塊。然後透過變更其電荷,將新的電荷寫入舊區塊 HDD 會將讀寫磁頭移至最近的可用位置。然後透過變更該區域的位元電荷來寫入資料
效能 SSD 速度較快。它們會靜默和執行冷卻器 HDD 速度較慢,因為其磁盤必須四處移動。它們會釋放更多熱量且較為嘈雜
成本 SSD 的成本較高 HDD 的成本較低,而且較大的儲存容量在商業上很受歡迎
耐久性 SSD 為電氣裝置,這使其不易損 HDD 具有可移動的機械部件,使其相對較不耐用

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5.顯示卡(GPU)– 處理畫面顯示的零件

顯卡主要功能

功能類別 說明 主要優點與應用場景
含義 負責處理電腦圖像與影像資料,將數據轉換為可供顯示器輸出的視覺訊號 呈現清晰、流暢、逼真的畫面效果,適用於影像處理、繪圖、日常使用
運作方式 提供專門的 3D 運算核心,加速遊戲中的圖形渲染與物理計算,提高效能 提升幀率與遊戲流暢度,改善延遲與卡頓,適用於大型 3D 遊戲
讀取程序 支援硬體加速的影片播放與壓縮,處理高清影片的解碼與錄製、轉檔等工作 增強影片播放效率與壓縮速度,適用於觀影、剪輯、串流直播等場合

 

顯卡挑選要素

考量需求 說明 建議方向與注意事項
預算與需求匹配 根據預算選擇適合需求的顯卡,不必過度追求頂級,也不宜選擇效能過低的型號 避免超出預算;中階顯卡(如 RTX 4060 Ti)多數人已綽綽有餘
解析度與刷新率 高解析度(如 2K / 4K)與高刷新率(如 144Hz 以上)需更強大 GPU 來維持畫面流暢 若使用 2K144Hz 或 4K 顯示器,建議使用 RTX 4070 以上級別顯卡
光追功能 光追模擬真實光影效果,需顯卡支援並具備高效能來運行光追特效 若追求極致畫質與未來技術,選擇支援光追與 DLSS 的 RTX 40 系列較佳

 

NVIDIA 顯卡命名規則與型號說明表

分類項目
說明內容
系列名稱 NVIDIA 顯卡系列通常以字母開頭,代表不同定位與技術特性
GTX 系列 中階至入門級顯卡,適合日常使用與輕度遊戲,不支援光線追蹤(Ray Tracing)
RTX 系列 支援光線追蹤與 DLSS 技術,適合高畫質遊戲、創作與 AI 加速用途
型號世代數字 數字開頭代表產品所屬世代,數字越高代表越新、效能越強。
型號尾數 表示同一世代中的性能階級,尾數越高代表效能越強
尾碼 Ti 「Titanium」加強版,性能優於原始型號但低於上一階型號
尾碼 Super / S 「Super」強化版,性能介於原始型號與 Ti 之間(並非每一代都有)

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6. 電源供應器(PSU)– 提供所有零件電力

命名規則與規格說明表

分類項目 說明內容
瓦數(W) 表示電源最大輸出功率。選擇時應考量整體系統耗電量,並保留餘裕,避免功率過低導致不穩
80 PLUS 認證等級 用於表示電源的能源效率,等級越高代表轉換效率越好、發熱量越低、穩定性越佳。常見等級有白牌、銅、銀、金、白金、鈦金
模組化設計 指電源線是否可拆卸。分為全模組(全部可拆)、半模組(部分可拆)、非模組(不可拆)。可提升理線便利性與氣流
風扇設計 決定散熱效率與靜音程度。有些高階電源具備靜音設計或「零轉速」模式,在低負載時不轉動風扇
保護機制 包含過電壓、過電流、短路、過溫等保護功能,用於確保系統與元件安全
輸出穩定性 指 12V 輸出是否穩定,是影響 CPU、GPU 等重要零件穩定運作的關鍵

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7. 機殼(Case)– 保護與收納所有零件

散熱類型 散熱方式 特性簡述 建議使用族群
原廠風扇 基本風冷 價格最低、體積小、安裝容易,適合無需高效能的日常使用 文書工作、網頁瀏覽、看影片、學生作業、家用電腦等輕量使用者
塔型風冷散熱器 空氣導熱+大型散熱鰭片 散熱效能優秀、安靜、價格合理,維修簡單,適合多數主流應用 主流遊戲玩家、圖片/影片剪輯、3D建模工作者、希望穩定又不太複雜的組裝者
一體式水冷(AIO) 液體循環散熱+冷排風扇 散熱效率高、適合高功耗 CPU、美觀度佳,但安裝與相容性需注意 高效能電腦使用者、超頻玩家、長時間進行影片渲染、直播主、重視機殼整體外觀者

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8. 機殼(Case)– 保護與收納所有零件

分類項目 說明內容
機殼尺寸 常見類型有 Full Tower(全塔)、Mid Tower(中塔)、Mini Tower(小塔)、ITX(迷你型)等,決定支援的主機板大小與擴充性
主機板相容性 不同機殼支援不同主機板規格,如 ATX、mATX、ITX 等,需確認與所選主機板匹配
散熱支援 指支援的風扇數量與位置、水冷排尺寸(如 240mm、360mm 等),影響整機溫度控制與效能穩定
擴充性與空間 機殼內部空間大小決定可安裝的顯卡長度、電源長度與儲存裝置數量,對高階顯卡與水冷系統尤為重要
理線設計 是否具備良好的背部理線空間與走線孔位,可提升整機美觀與氣流表現
I/O 埠配置 機殼前面板是否提供 USB、Type-C、耳機孔等接口,影響日常使用便利性
材質與外觀設計 機殼用料(鋼板、玻璃、塑料)與外觀風格(RGB 燈效、開窗、極簡風),影響耐用度與個人風格表現
防塵設計 是否配有濾網,防止灰塵進入機殼內部,延長元件壽命並維持散熱效能

 

結語:電腦零件不是火箭科學,新手也能輕鬆上手!

只要搞懂這幾個基本零件,你就離「懂電腦」不遠啦!未來無論是自己升級、維修,或是挑選新主機,都能更有信心。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某個零件的詳細介紹,也歡迎留言或持續關注我們的內容喔!